努力的诗句古诗词
1、家国兴亡身独存,玉容还受楚王恩。——汪遵《息国》
2、豪杰交游满天下,逢凶化吉天生成。——施耐庵《水浒传》
3、功名万里外,心事一杯中。——高适《送李侍御赴安西》
4、仰不愧于天,义以方外。——孟珂《孟子》
5、不惜千金买宝刀,貂裘换酒也堪豪。一腔热血勤珍重,洒去犹能化碧涛。——秋瑾《对酒》
6、娶妻无媒毋须恨,书中自有颜如玉。——赵恒《劝学诗》
7、新松恨不高千尺,恶竹应须斩万竿。——杜甫《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》
8、何计长来此,闲眠过一生。——姚合《秋夜月中登天坛》
9、凤历开皇纪,龙池忆紫烟。青阳调玉烛,白日转幽天。河朔风云会,漳涯气概先。诸公梁苑客,明府汉庭铨。——卢柟《甲辰岁张郡伯鄮西如觐京师其母太夫人出中馈》
10、道休孤密约,鉴取深盟。——纳兰性德《红窗月·燕归花谢》
11、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仁以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?——《论语》
12、怅然孤啸,青山故国,乔木苍苔。——倪瓒《人月圆·伤心莫问前朝事》
13、三十功名尘与土,八千里路云和月。莫等闲,白了少年头,空悲切。——岳飞《满江红·怒发冲冠》
14、德履无遗恨,弦歌有去思。养亲三釜乐,作郡十年迟。壮志沈黄壤,英游闭赤墀。丰碑颂遗爱,谁为继罗池。——韩元吉《宋传道挽词二首》
15、欲速则不达,见小利则大事不成。——《论语》
16、壮志饥餐胡虏肉,笑谈渴饮匈奴血。——岳飞《满江红》
17、学非探其花,要自拔其根。——杜牧《留诲曹师等诗》
18、竹柏异心而同贞,金玉殊质而皆宝。——刘勰《文心雕龙》
19、渐老多忧百事忙,天寒日短更心伤。——李觏《秋晚悲怀》
20、我自横刀向天笑,去留肝胆两昆仑。——谭嗣同《狱中题壁》
21、志士惜日短,愁人知夜长。——傅玄《杂诗》
22、春宵一刻值千金,花有清香月有阴。歌管楼台声细细,秋千院落夜沉沉。——苏轼《春宵》
23、论大功者不录小过,举大美者不疵细瑕。——班固《汉书·陈汤传》
24、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;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。——曹操《龟虽寿》
25、一枕恬然宠辱忘,宁神便体气舒张。任他檐雀声声唤,日未三竿不起床。——傅义《鹧鸪天·枕上作》
26、报国无门空自怨,济时有策从谁吐。——吴潜《满江红·送李御带珙》
27、闲居非吾志,甘心赴国难。——曹植《杂诗七首》
28、亦余心之所善兮,虽九死其犹未悔。——屈原《离骚》
29、清江一曲抱村流,长夏江村事事幽。自去自来堂上燕,相亲相近水中鸥。老妻画纸为棋局,稚子敲针作钓钩。但有故人供禄米,微躯此外更何求?——杜甫《江村》
30、满堂花醉三千客,一剑霜寒十四州。——贯休《献钱尚父》
31、吾闻达士道,穷通顺冥数。通乃朝廷来,穷即江湖去。谢公才廓落,与世不相遇。壮志郁不用,须有所泄处。——白居易《读谢灵运诗》
32、一笑出门去,千里落花风。——辛弃疾《水调歌头》
33、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。——林则徐《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》
34、能与桃花作主人,西街老屋未全贫。一晴到眼春无价,数客哦诗句有神。稍觉三杯初下鬲,浑忘六籍几经秦。东风酒面鱼鳞起,平世安知此乐真。——徐震堮《初春季思招饮,和养臞先生》
35、朔风万里入衣多,嘹呖寒空一雁过。鱼泽滩头嘶猎马,省嵬城畔看黄河。香醪欲醉茱萸节,壮志还为出塞歌。骋望因高云外尽,乡关回首愧烟萝。——石茂华《九月九日登长城关》
36、昔为大堤客,曾上山公楼。开窗碧嶂满,拂镜沧江流。高冠佩雄剑,长揖韩荆州。此地别夫子,今来思旧游。——李白《忆襄阳旧游,赠马少府巨》
37、英威今寂寞,陈迹对崇丘。壮志清风在,荒坟白日愁。穷泉那复晓,乔木不知秋。岁岁寒塘侧,无人水自流。——权德舆《周平西墓》
38、德薄而位尊,知小而谋大,力小而任重,鲜不及矣。——《周易·系辞下传》
39、眼前多少难甘事,自古男儿当自强。——李成用《送人》
40、富贵必从勤苦得,男儿须读五车书。——杜甫《柏学士茅屋》
41、只解沙场为国死,何须马革裹尸还。——徐锡麟《出塞》
42、何日功成名遂了,还乡,醉笑陪公三万场。——苏轼《南乡子·和杨元素》
43、丈夫志四海,万里犹比邻。——曹植《赠白马王彪》
44、精诚所加,金石为开。——《后汉书·光武十王列传》
45、小住京华,早又是,中秋佳节。为篱下,黄花开遍,秋容如拭。四面歌残终破楚,八年风味徒思浙。苦将侬,强派作蛾眉,殊未屑!——秋瑾《满江红·小住京华》
46、青海长云暗雪山,孤城遥望玉门关。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。——王昌龄《从军行七首·其四》
47、黄河泰岱势连天,俯看中流一点烟。此地尽能开眼界,远行不为好山川。陆机入洛才名振,苏轼来游壮志坚。多谢咿唔穷达士,残年兀坐守遗编。——李鸿章《赴试途中有感》
48、莫道玉关人老矣,壮志凌云,依旧不惊秋。——京镗《定风波》
49、乐民之乐者,民亦乐其乐;忧民之忧者,民亦忧其忧。——《孟子》
50、振长策而御宇内,执搞朴而震天下。——贾谊《过秦论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