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医学生的名言
1、医人不得恃己所长,专心经略财物。——孙思邈《备急千金要方·大医精诚》
2、综观医学大纲,不外理法方药四字。——谢利恒《中国医学源流论》
3、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,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。——《丹溪心法》
4、初病在经,久病入络。——叶桂《临证指南医案·胃脘痛》
5、盖医者人命所关,固至难极重之事,原不可令下愚之人为之也。——徐灵胎《医贯砭卷上伤寒论》
6、无恒德者,不可以作医。——陈梦雷
7、医也者,顺天之时,测气之偏,适人之情,体物之理。——吴瑭《温病条辨·解儿难》
8、人借气以充其身,故平日在乎善养,所忌最是怒。——《老老恒言》
9、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。——《素问·刺法论》
10、今之医者,惟知疗人之疾而不知疗人之心。——程文囿《医述·治法》
11、夫医学之要,莫先于明理,其次则在辨证,其次则在用药。理不明,证于何辨?证不辨,药于何用?——吴仪洛《本草从新原序》
12、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,食饮有节,起居有常。——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
13、自古无不效之方,而世医不识之病。——孙一奎《赤水玄珠序》
14、人不穷理,不可以学医;医不穷理,不可以用药。——陈士铎《洞天奥旨卷十六劝医六则》
15、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。——《素问·评热病论》
16、上工治未病。——《难经·七十七难》
17、宅心醇谨,举动安和,言无轻吐,目无乱观,忌心勿起,贪念罔生,毋忽贫贱,毋惮疲劳,检医典而精求,对疾苦而悲悯,如是者谓之行方。——李中梓《医宗必读·行方智园心小胆大论》
18、医虽小道,而性命攸关,敢不知慎!——张介宾《景岳全书卷之三传中录京师水火说》
19、医非博不能通,非通不能精,非精不能专。必精而专,始能由博而约。——赵晴初《存存斋医话稿序》
20、不治已病治未病,不治已乱治未乱。——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
21、医以济世,术贵乎精。——吴尚先《理渝外治方要略言》
22、读书而不临证,不可以为医;临证而不读书,亦不可以为医。——陆九芝《世补斋医书李冠仙仿寓意序》
23、医生不能脱离临床,更不能离开病人,一个离开病人的医生,就等于没有了生命价值。——赵雪芳
24、医之为道大矣,医之为任重矣。——喻昌《医门法律·自序》
25、凡读古人书,应先胸有识见,引伸触类,融会贯通,当悟乎书之外,勿泥乎书之中,方为善读书人。——顾仪卿《医中一得》
26、治上消者,宜润其肺,兼清其胃;治中者,宜清其胃,兼滋其肾;治下消者,宜滋其肾,兼补其肺。——程国彭
27、做医生不难,做好医生很难,永远做好医生就更难。——裘法祖
28、治身养性谨务其细,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,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。——《抱朴子》
29、补即补而泻即泻,热斯热而寒斯寒,抵当承气,时用回春,姜附理中,恒投起死,析理详明,勿持两可,如是者谓之胆大。——李中梓《医宗必读·行方智园心小胆大论》
30、人以天地之气生,四时之法成。——《素问·宝命全形论》
31、方不在多,心契则灵;症不在难,意会则明。——陈实功《外科正宗·痈疽治法论第二》
32、望闻问切宜详,补泻寒温宜辨。——李中梓《医宗必读·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》
33、多思则神殆,多念则志散,多欲则损智,多事则形疲。——《养生要集》
34、寸尺弱,勿汗,寸脉弱者,不可发汗,汗则亡阳;尺脉弱者,不可发汗,汗则亡阴。——程钟龄
35、盖医出于儒,非读书明理,终是庸俗昏昧,不能疏通变化。——李梃
36、大喜荡心,微抑则定;甚怒烦性,稍忍即歇。——《退庵随笔》
37、人身疾苦,与我无异。凡来请召,急去无迟。——江瓘《名医类案·医戒》
38、大约心细则眼明,而理名则心细,多读书辨证则理明识广。——魏荔彤《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卷一》
39、古方不可不言,不可信之太过,亦不能全信。须对症细参,斟酌尽善。——吴瑭《医医病书》
40、嗜欲不能劳其目,淫邪不能惑其心。——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
41、一事长于己者,不远千里,伏膺取决。——孙思邈《备急千金要方·序》
42、医本期于济世,能治则治之,不必存贪得之心。近率以医为行业,谓求富者莫如医之一途。于是朋党角立,趋利若骛。入主出奴,各成门户。——赵学敏《串雅内编》
43、疾有误凉而得冷,证有是非而实非。差之毫厘,损其寿命。——褚澄《褚氏遗书》
44、药能活人,亦能杀人,生死关头,间不容发,可不慎欤!——刘昌祁《白喉治法要言白喉症最忌服表药》
45、人命至重,有贵千金,一方济之,德逾于此,故以为名也。——孙思邈《备急千金要方序》
46、不知天、地、人,不可与言医。——汪绮石《理虚元鉴》柯怀祖序
47、凡为医之道,必先正己,然后正人。——《医工论》
48、看方犹看律,用药如用兵,机无轻发,学贵专精。——刘一仁《医学传心录·病因赋》
49、看方犹看律,意在精详;用药如用兵,机毋轻发。——李东垣《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卷三》
50、痛夭枉之幽厄,惜坠学之昏愚。乃博采群经。——孙思邈《备急千金要方序》
51、临病若能三思,用药终无一失。——沈李龙《食物本草会纂病机赋》
52、人命至重,貴于千金,一方濟之,德逾于此。——孙思邈《千金要方》
53、人生如天地,和煦则春,惨郁则秋。——程杏轩《医述·医学溯源》
54、夫医诚难知,知之不精,则罪更甚于不知。——吴其浚《植物名实图考贯众》
55、学问无窍,读书不可轻量也。——叶天士《临证指南医案》
56、逐字逐句地读书,看似涩滞难前,实则日积月累,似慢实快。那种一目十行,浮光掠影的读法,不过是捉摸光景,模糊影响,谈不到学问。——《名老中医之路》
57、善用针者,从阴引阳,从阳引阴,以右治左,以左治右。——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篇》
58、名相治国,名医活人,人贵于人有济耳。——郭霭春
59、精是吾神,气是无道,藏精养气,保守坚真。——董浩等《全唐文·卷九四五》
60、不读书穷理,则所见不广,认症不真;不临证看病,则阅历不到,运动不熟。——宁松生《医林选青·医有体用论》
61、病不可不察隐情,药不可徒拘成法。——倪士奇《两都医案北案》
62、师古人之意,而不泥古人之方,乃为善学古人。——费伯雄《医醇剩义·同病各发》
63、勤求古训,博采众方。——张机《伤寒论原序》
64、人知君相不易为,不知医士不易为。盖君相之生杀人也,其道显而共闻;医士之生杀人也,其道微而难辨。——李中梓《诊家正眼尤序》
65、天地之理,有开必有合;用药之机,有补必有泻。——程国彭《医学心悟·论补法》
66、凡看病施治,贵乎精一。——张介宾《景岳全书论治篇》
67、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。——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
68、胆欲大而心欲小,智欲圆而行欲方。——张昭远《旧唐书·孙思邈传》
69、医之临病,胜于临敌。——怀远《医彻·卷四医箴疗医》
70、善诊者,察色按脉,先别阴阳。——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篇》
71、医学贵精,不精则害人匪细。——陈梦雷等《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》
72、勤求古训,博采众方。——张机《伤寒杂病论序》
73、医贵乎精,学贵乎博,识贵乎卓,心贵乎虚,业贵乎专,言贵乎显,法贵乎活,方贵乎纯,治贵乎巧,效贵乎捷,知乎此,则医之能事矣。——赵濂《医门补要·自序》
74、夫医必自爱自重,而后可临大病而是托。——怀抱奇《医彻·品行》
75、精、气、神,养生家谓之三宝。——绮石《理虚元鉴·心肾论》
76、百病生于气也,怒则气上,喜则气缓,悲则气消,恐则气下,寒则气收,炅则气泄,惊则气乱,劳则气耗,思则气结。——《素问·举痛论篇》
77、天复地载,万物悉备,莫贵于人。——《素问·宝命全形论》
78、医者,意也。善于用意,即为良医——孙思邈《千金翼方针灸上》
79、学医总须多读书,多看各家书籍,自然腹中渊博,胸有准绳。——张畹香《张畹香医案卷上》
80、做人要有人格,看病要有医德,贫莫贫于无才,贱莫贱于无志,缺此不可为良医。——秦伯未医文集》
81、心乱则百病生,心静则万病息。——《卫生宝鉴》
82、医,仁术也。仁人君子,必笃于情。——喻昌《医门法律·问病论》